长江地产的办公室里,陈光良看着关于霞飞路的项目资料,陷入一阵思考中。
他在霞飞路当初一共购入20亩地皮,花了差不多是14万大洋左右,相当于均价才7000元每亩;仅仅过去两年时间多,这些地皮的价格已经在35万每亩左右,升值400。
当然,陈光良并没有选择卖地皮,而是投资50万大洋,修建了总计50幢高档洋房。
为什么说是‘高档洋房’呢?
首先,肯定是地皮昂贵,霞飞路完全满足这一条。
其次,建筑费也远比愚园路的洋房昂贵一倍左右。
最后,这五十幢洋房占地面积也稍大,而且可以作为独立洋房。
根据长江地产最新的定价,这批洋房的总价值为155万大洋,而且一旦推出,市场一定是供不应求。
此时,陈光良的想法已经动摇,在思考将这批洋房作为固定资产来收租,而非选择出售掉。
他的想法有四点:
第一,目前他的现金流充足,缺少投资的渠道。
第二,以前他认为上海住宅会供大于求,而现在他则认为——华界的住宅可能供大于求,但租界绝对不会,因为租界不能扩张,且深受全国有钱人的热衷,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倒台后,纷纷来沪市做养老,他们一定是选择租界,而非华界。
第三,租金收益稳定且能回本。他算过一笔账,这些房子从1931年下半年便可以开始收租,倘若他在1937年上半年出售(最迟也可以1941年售),基本已经算是回本,而且价格还能翻不少,这个回报率已经是很高。
第四,手上全是现金流,总让人不是很踏实。
想到这些,陈光良已经决定——取消这批房子的销售。
想想沪市地产这三年的变化,陈光良的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工地增加了很多,住宅也开始陆续增加很多,大大的缓解了住房压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顶手费和租金在这三年,涨幅并不明显。
历史上,鲁迅在这一年曾记录下——一间普通的洋房,顶手费已经涨至800,租金已经涨至80每月,阁子间租金20每月。
而目前,沪市的顶手费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