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就行!
陆元台点点头,说道:“嗯,晚一点我去寻以为知名建筑师来打造,10万大洋以内也是可以很有档次的。”
其实这个时代的建筑造价,可谓是天上地下的差距,如果是进口材料,那建筑费就是天上;如果少量用进口材料,而使用本地的材料,则价格会比较平民化。
例如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却不知格拉汉是一个有名的醉汉,常常是喝足了白兰地后对图纸大抒豪情,结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座大理石宫殿。
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陈光良不想去攀比这种,毕竟不是永久性的住宅,完全没有浪费太多的资金。
十万以内的建筑费,再加上价值六七万的地皮费(还会涨),算下来也是近20万的投资了。
本身‘威海路’这幅地皮,就可以为他带来30~40万大洋的利润,如今他花的也不算多。
这样一来,陈光良仅剩下霞飞路的20亩地皮,如果来不及开发,他打算明年(1930)卖出去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