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为本,强调平等与爱。
其二,期待当下朝政能以尧舜为范本,关心黎庶,减轻刑罚。
其三,民间书院乃教化之所,封禁是愚民害国之举,理应解禁。
王襞讲完后。
礼部尚书、翰林学士马自强走上了议政台。
王襞是百姓视角。
马自强则是从朝廷视角,先是肯定了关心黎庶的重要性,然后称政通才能人和。
他将朝堂的稳固、士大夫阶层的稳固放在第一位,强调天理、朝堂秩序、道德礼仪规范等。
视角有差,立即就出现了争论。
不多时,便演变成了理学与心学的辩论。
崇尚理学者,抬出圣人之言,主张天理至上、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强调法与理的重要性。
崇尚心学者,讲述心即是理,倡导致良知,将道德实践融入日常,主张人人君子、人人尧舜、人人圣人。
……
夜幕降临,火把燃起,论辩趋向白热化。
崇尚理学者称:理在气先,万物一理;崇尚心学者称:心即是理,心外无物。
崇尚理学者称:万物各有其理,即舟只可行于水,车只可行于陆;崇尚心学者称:万物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崇尚理学者称:礼法伦理为上,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崇尚心学者立即称:礼教压抑人性,主张个性解放。
……
心理之辩,可言之事甚多。
不多时。
吕调阳、张四维两名阁臣也纷纷登上议政台辩论。
诣阙者中的一些年轻书生也站到议政台进行反驳。
长期以来。
在民间,心学其实一直压抑着理学的,因为自正德开始,朝廷的种种行为都让天下读书人感到了失望与不满。
书生士子想说的话太多了!
双方论述完各自的学说政见之后,渐渐落在了各种实事上。
比如:官学压抑人性需要改革,科举难取良才需要改革,地方胥吏贪墨过重需要改革,百姓赋税过高,被逼成为流民、反民需要改革。
渐渐的,月亮西斜,到了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