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 8 月,“上山下乡” 的伟大指示如一阵劲风,吹进了锦东厂。
为响应号召,厂里第一批下乡人员名单随之产生。
根据文件要求,此次下乡人员将转为农村户口。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厂里制定了详细的下乡细则:
参加三线建设以来,家中子女无一人入厂的家庭子女不下乡;
在历次工伤及其他事故中死亡、重伤的职工子女不下乡;
本人身体有病且有医院证明不能下乡的不下乡……
文件下发后,宣传科的大喇叭开始整日播放激昂的动员口号,学校的黑板报也被描绘得五彩斑斓,满是关于下乡的宣传标语。
厂领导们却为此愁眉不展,许多职工来到三线,本就是为了解决子女进厂就业、避免下乡,如今政策突变,这工作该如何开展?
更棘手的是,最初安排的下乡地点路途遥远,职工们纷纷表示反对。
宋东方一趟趟地跑市里、省里,试图寻找变通之法,却一次次碰壁。
政策如铁板一块,丝毫没有松动的余地。
正当他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发愁时,一位姓稽的转业兵找上门来。
稽同志家在国村,单身的他每次回家都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
他建议将青年点设在国村,目的很简单 —— 修路,方便自己回家。
“稽同志的提议我看还是可以的,那地方不远,我去过,选那儿可以。”
宋东方在会议上力荐。
谢云旺安排人员前去考察,回来的人汇报说:“路难走了些,其它可以。”
达成共识后,宋东方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县、市、省各级政府,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将下乡地点改到了国村。
三月末,春寒料峭,稽同志在前面带路,安得志带领着施工队伍出发了。
他们翻过草尖岭,向南走了五里,又转向西,在坑洼不平的乡级公路上颠簸三里,来到了大石大队的山下。
大石山不高,却怪石嶙峋,山顶突兀地立着一块褐黑色巨石,远远望去,像一座古老的碉堡,当地人都称它为 “大石”。
原本山上仅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