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上报后不久,部里便下发了(1975)‘某’三局字第 150 号文件,批准了该方案,并要求企业尽快组织实施。
尽管总体设计已经完成,但问题依旧接踵而至。
图纸上罗列的众多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国内尚无生产。
依据管线设计图,设备部门即刻着手开展外购设备的采购工作。
候焕东带领计划人员与采购员,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频繁拨打电话,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技术要求等一系列参数逐一进行落实。
对于那些国内没有且无法落实的设备,他们详细撰写说明,经领导同意后退回技术部门。
技术人员们再次投入研究,试图寻找替代方案,实在无法替代的设备,则转为自制计划。
机加车间的宋献忠设计组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承担起数十套自制设备的设计重任。
为确保质量与进度,机加车间成立了由贾飞龙、宋献忠、李文化、马明庆等人组成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承接任务的各个车间也陆续组建起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铆焊车间的三结合小组中,李建华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日夜奋战,全力攻克连接线及专用设备部件的铆焊难题。
工具车间的三结合小组颇具特色,队伍里年轻人居多,蔡喜力、李得鑫都在其中。
一时间,各单位的技术改造与攻关工作成为工厂的焦点。
在厂领导召开的会议上,徐志海满怀感慨地说道:“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这可是我们老厂的优良传统。周总理曾夸赞我们老厂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发源地之一’,还授予我们‘跃进红旗’的光荣称号。1960 年,毛主席在鞍钢会议上明确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谢云旺对徐志海的讲话予以肯定,并要求将其传达至全厂,务必在践行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管线设备采购与自制工作的同时,厂房设计也在同步推进。
经过大家商议,一致认为可利用四道沟现有的厂房作为该项目的厂房。
此地有一大一小两间厂房,原本设计用于某军品项目,因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