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老爷对此不管不顾,军警也视而不见,于家的家业就此败落。
家里不再需要佃户帮忙,勤劳的姥爷靠着自己的劳作,勉强还能维持温饱。
1938年,庄稼迎来了丰收,姥爷套上车,进城去卖粮食。
可丰收并没有带来好的收益,粮食价格低得可怜。
姥爷正为此发愁时,来了一个掮客。
这个掮客是城里人,之前和姥爷做过买卖。
他告诉姥爷,可以用粮食去换日本人的布,还说日本的布都是大机器织出来的,质量上乘,好用又结实。
姥爷听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便赶着车,跟着掮客来到了日本人开的店铺。
到了店里,姥爷看到那些布是细纹布,质地软硬适中,而且换布的价格也很划算,比直接卖粮食能多挣三成。
于是,姥爷便用粮食换了布,回到村里开始卖布。
这一趟下来,姥爷确实挣了不少钱,心里十分高兴。
然而,好景不长。
村里人用这些布做了衣服,可没过多久就出了事。
衣服脏了下水一洗,布料竟然化了,好好的布变成了一堆纸。
村民们纷纷找到姥爷,要求他赔钱。
姥爷赶紧去找那个掮客,可掮客早已没了踪影。
无奈之下,姥爷只好去找日本人理论。
日本人却耍赖说,他们当时是把布卖给了掮客,并没有卖给姥爷。
姥爷据理力争:“布就是从你们店里拿出来的,也是你们店伙计帮忙装车的,我的粮食也被你们伙计收走了!”
但无论姥爷怎么说,日本人就是死不认账。
姥爷继续理论,县里的警察却来了,直接把姥爷撵走了。
回到家后,姥爷陷入了绝境,为了赔偿村民的损失,他不得不把土地和大房子都抵了债。
就这样,姥爷家彻底败落,最后只剩下一栋老旧的三间草房。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姥爷的二儿子突然生病了。
看着孩子高烧不退,姥爷却毫无办法。
等孩子的病好了,却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大儿子从曾经的少东家,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