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厂里接到的文件,为开展运动,政工科要求各单位开会,写大字报。
各单位为完成任务,要求每名职工都要写批判稿。
李文化当过国家级劳动模范,进京接受过陈的接见。
以前,李文化总说,大领导平易近人水平高,今天批斗,他为了难!
他的为难,不是认为不应批判。在他看来,毛主席定的事,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他想不起来,应写什么。
妻子帮他写,他不让,苦想一天没写出来。
第二天还是妻子帮他写的。
交上来的批判稿里,出现了一个胖嘟嘟的不学无术的陈接见他,他拒绝与陈握手。
贾飞龙坐在山洞里看着批判稿,感觉好笑,这怎么可能,摇摇头,将一沓批判稿放在桌上。
大年初一,他就得知,自己要被调动了。
开会前,谢云旺找他谈过话。他心里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知道领导这是要把他换掉。
谈话时,领导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和表现,然后说道:“上级领导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军工非标设备的生产。为了顺利完成这项重要任务,打算调你去机加车间。这个岗位至关重要,时间也很紧迫,希望你能担起这个重任。”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麻三田拎着野味,就去了他家,想给他送礼。但他对麻三田带来的野味不感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机加知识。
他主动找到技术人员,借来了机械制造、材料加工手册、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一头扎进学习中。研读知识、钻研图纸、了解相关工艺,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
贾飞龙他勤奋努力,加之与技术人员交朋友。
很快掌握了表面的知识,也知道了机加车间面临的困境,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写了关于建设厂房的建议。
但隔行如隔山,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每天他都在调整自己。
贾飞龙在调整,刘海福也在调整,工作二十多年了,没有机关工作经验,更别提政工。
以前车间,党员汇报、思想动态分析、党务总结、学习讨论等都是别人帮着写的,这回不写可能不行了。
刘海福开会,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