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都市言情 > 三线情怀 > 第36章 调整3调整布置(2/3)
挥,这可不是破地方,这是天府之国,是个好地方,”正在欣赏景色的谢云旺,转过头来,纠正他。

    当天,他们住进了部某军工厂的招待所。谢云旺的大学同学于清泉特意安排谢云旺、宋东方与他住在一起,同室的还有一位部里的同志。

    同学相见分外亲。于清泉请他们喝酒,酒后,谢云旺与于清泉就三线形势谈了许久。于清泉认为三线建设还需坚持,但会有部分调整。

    他说: “1964年,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而且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军工及重要的企业集中建在东北。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公开提出,要对东北工业进行打击,东北靠近边境的企业,不得不搬迁。还有建国前,华北、上海是中国轻工业研究制造的集聚地。中央认为华北、上海危险性较大,也需要搬迁。”

    谢云旺说:“你说的文件传达过,美狗进军越南时,主席彻夜未眠,批示:‘要打仗了,行动要重新考虑’。建设三线时,上级口号就有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是的,战争威胁是客观存在的,中央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后方,建立大三线,从国家安全角度布置重点企业及军工设置。后期,主席又提出各省、自冶区战时,要做到各自为战。为落实主席要求,国防科工委提出,有计划的建设‘小三线’要求。

    为什么提出建设‘小三线’,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二是设备,三是钱。第三点非常重要,目前国家资金非常紧张,你们在下面看到了只是点,我们在上面看到的是面,点面都缺钱,各自为战可以减少上面的压力”。

    谢云旺说:“有这个可能,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各自的三线, 搬迁费用会小的许多,同时,也能为各省在战争时期,提供一定限度的保障。但是,他们那些企业都在省内搬迁,不像我们这几个企业出了省,但还在东北。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我们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企业?”

    “你说的情况,我最清楚,从规划角度说,主要考虑地处勃海湾,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又处于辽西山脉不近海、不近疆,是战备部队的纵深之地。你们这几家企业搬迁目的是,为了保证全系统常规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