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中毕业,下放到农村的青年,这是那几年特有的称呼,说是去接受再教育。
于志歧家在锦海市铁路局,父亲是铁路局后勤单位的会计。
他的亲生母亲已经过世十多年,继母在锦海一家街道企业工作,当年带着两个孩子改嫁过来。
到于家后,继母又生了三个孩子,家里人口众多,生活十分艰难。
继母对自己的孩子格外偏爱,对他和两个妹妹却不怎么好,这让他非常不想待在这样的家庭里。
1967年,于志歧读报时,看到许多青年支援东南亚国家反帝,觉得这是个摆脱现状的好机会。
当时还在读高二的他,身无分文,便和几个想法相同的同学一起串联。
他们先去北京,再前往云南,结果在过境时被劝返了。
串联期间,有人管饭,他和几个同学在外漂泊了大半年。
回到家后,父母没有关心他有没有变瘦、去了哪些地方、每天吃什么、在哪儿睡觉,而是说:“这半年多,你可给家里省了不少粮食。”
父母说的虽是实情,可他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
学校要求返校学生下乡,他便主动跑去报名,这一积极举动还让他成了先进典型。
下乡时,他担任学生队队长,下乡后又成了青年点点长。
后来,因为“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他进入了民兵(工)团,来到了这条沟,参与三线建设。
前段时间,好奇心重的于志歧听说了石嘴岩的事,特别想知道岩石上面到底有什么。
同志们都说是封建迷信,可他却不这么认为,一心想去瞧个究竟。
今天早上,他爬上了山,来到岩石边,看到陡峭的山崖,心里有点发怵,便停了下来。
下山走到一半时,他心有不甘,靠着一棵树,站在石头上吹起了口琴,没想到正巧碰上了李风顺和高文革。
他知道李春雨的儿子李风顺,也知道高丰收的儿子高文革。
在民兵团时,他常和基建人员打交道,也听说过那个敢去石嘴岩的小孩就是李风顺,心里想着:正好!
于是迎上去和两个小孩聊了起来。
李风顺和高文革特别高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