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指的是为支持三线建设,由公社从社员里挑选出的表现出色、干活能力强的劳动力。
在这些民工当中,下乡青年占比相对较大,自然而然,他们也成为了从民工中抽调入厂的主要人员,是三线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年,民工可是个光荣的称号,不像后来被有些人称作是从农村来的盲流,当然也和解放前被赞为支前模范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三线时期的他们可以这样说:
解放战争百姓扶,支援三线有民工。
人民万岁英雄辈,铁打江山战备匆。
铁路延伸庄户助,厂房修建瓦工红。
下乡入厂青年乐,种地回村老狗终。
高文革的姥爷用竹篾给他做了一个蝈蝈笼。
高文革提着蝈蝈笼上山捉蝈蝈,李风顺也跟着一起上山,还帮他捉了三只蚂蚱放进笼里。
高文革看着笼里的蚂蚱,满脸不认可,嘟囔着:“这是蚂蚱又不是蝈蝈,蝈蝈会叫呢。”
他俩继续寻觅蝈蝈的踪迹。
突然,半山腰传来悠扬的口琴声。
二人循声而去,只见一位大哥哥站在松树下的一块石头上,正专注地吹着口琴。
从下往上看,石头上的大哥哥身形显得高大魁梧。
可实际上,他个子并不高,只有1米68,体重刚过百斤。
不过,他那清秀的面庞上,浓眉大眼,倒也有几分俊朗。
大哥哥看到他俩,放下口琴,笑着问道:“俩小伙,这是要上哪儿去呀?”
“捉蝈蝈。”高文革举起装着蚂蚱的蝈蝈笼回应道。
“不错嘛,都捉到了。”这位有点近视的大哥哥误把笼里的蚂蚱看成了蝈蝈。
“好什么呀,根本没捉到蝈蝈。”李风顺还在为刚刚高文革的不认可而自责。
“你俩先别说,让我猜猜,你是李风顺,你是高文革。”
“你是山上的神仙吗?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名字?”
“什么神仙呀,我是招工入厂的下乡青年,我叫于志歧。”
李风顺和高文革好奇地打量着这位大哥哥。
所谓下乡青年,指的是从城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