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历来有争论。
以下介绍老子的文章:“四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释义: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前三章虽然意在发挥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论证中却表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明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关系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表现。
最后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
其实,老子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经过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殷周社会。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和他的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样,都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
译文(参考):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说: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