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6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3(3/4)
加以装饰,用以炫耀,对内会引起自乱,对外会迷惑别人,上蒙蔽下,下蒙蔽上,就会造成蔽塞之灾祸。

    孔子仁智且不蔽,因此他的学说讲述治理天下的方法,足以为先王所用。这一学派具有全面的道理,加以采用,没有成见积习。他的德行可与周公取齐,名望可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并列,这就是不蔽的福气啊。

    圣人知晓玩弄心术的害处,看得见蔽塞的祸患,因此不受欲望的支使,不施行恶政,行事不会只有开始(无终结),也不会只有终结(无开始),处世不会只知近不及远,或只知远不知近,学识不但广博而且深入,不但通古而且晓今。

    把事物全部摆出来,正确地加以衡量。因此事物的差异就不会互相掩盖而搅乱了真理。

    什么是衡?回答是:(衡就是)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思想上(心)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那就会不赞成正确的道而赞成不正确的道。

    人谁肯在放任自由的情况下,去做自己所不赞成的事,而不做自己所赞成的事?

    用他不赞成道的心去选取人才,就必定选中不合乎道的人,而选不中那些合于道的人。

    用不赞成道的心同不合乎道的人议论合乎道的人,是祸乱的根源。这样怎么能懂得道啊!

    心(思想、头脑)知晓道之后才可接受道,接受道之后才能遵守道,并禁止非道。以其可接受道之心去争取人,则符合尊道的人,而不符合违背道的人。以其可接受道的心与道上的人讨论非道之事,是治理的关键,何必担心不能懂得道呢?

    因此,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在于知晓道。人怎么才能知晓道呢?回答是:心(即思想)。心怎么知晓道呢?答:虚心、专一而且镇静不乱。

    心未尝不能积累知识,然而还要讲虚心;心未尝不能兼知许多事情,然而还要讲专心一致。心未尝不能活动、变化,然而还要讲镇静、持之以恒。

    人生要有知觉、知识,还要有记忆,记忆就是心中有了储藏;还要有所谓虚,不因心中已经有所储藏而妨害接受新事物,这就是所谓虚。

    心生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能辨别差异,辨别差异,就是同时兼知;同时兼知,就是同时兼知两种事物;不因为已经懂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