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窍穴,依照牛的本来结构;
用刀的技术高明,从未接触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了!良庖(优良的屠夫)和族庖(一般的屠夫)每年或每月都更换屠刀,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牛体的结构,生割硬砍。
现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啦,解牛数千,而刀刃像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庖丁的刀口却薄得好像连一点厚度都没有;用极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之中,显得非常宽绰,刀刃就有足够活动的余地了(即游刃有余)。
解牛十九年,而刀刃像新磨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每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也常常觉得很难下刀,就非常警惕,对它引起戒心,目光也被它牵制住,集中在一点上,我的动作也因被它牵制而缓慢了,不敢急躁,轻下刀,豁然就把牛解开了,整个牛就像堆积在地上的一堆土。
这时,提刀而立,四处观望,心满意足,很是得意,把刀擦拭干净,藏进刀套里。”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庖丁讲解,知晓了养生的道理。”
注释:
1、庖丁:厨工。另说:丁是庖人的名字。
文惠君:即梁惠王。 解:解剖,宰割。 解牛:宰牛。
2、所触:接触的地方。
3、倚:靠。
4、履:踩。
5、踦(yi倚音):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连上三句都是写解牛的动作。
6、砉(hua花音)然:皮骨相离声。 然:词尾(可去掉)。 向:同“响。作“响应”解。 向然:形容声音与动作互相响应,和谐一致。
这几句说:因为庖丁知道牛体关节的所在,所以凡他手、肩、足、膝所触及的地方,牛关节都发生砉砉的响声。
7、奏:进。 騞(huo豁音)然:比砉然更大的声音。这里是形容进刀解牛的声音。
8、中(zhong众音)音:合于音节。
9、桑林:商汤时乐调名。另说:战国时宋国的舞乐名。 《桑林》之舞,即用《桑林》伴奏的舞蹈。这里指舞的节拍旋律。这是承上文“手之所触”四句而言。意思是说庖丁解牛时手触肩倚,种种动作所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