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33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1/3)
    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度,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

    冶铁业进一步发展,冶铁技术不断提高,各国都有重要的冶铁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韩国的棠谿(今河南西平县西北)等。

    这时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在耕作方法上和耕作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在水利灌溉方面,修堤防、开河渠,对农业生产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手工业方面,冶金业、纺织业、煮盐业、木工业、漆器业、陶器业等都有很大进步。

    商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大的商业城市不下数十个。其中如齐国的临淄,在《战国策齐策》中有如下描写: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ta踏音)踘(ju桔音)者。临淄之途,车毂(gu古音)击,人肩摩,连袵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大城市这样繁华,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当时社会经济基础上,哲学思想、法学、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有着突飞猛进之势,这种现象与“士”阶层的兴起有很重要的关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了进一步的分工,有较大一部分人来从事精神生产,春秋以前,知识归官府掌握,官府里面只有少数的人管理文书。

    春秋末年,逐渐产生了知识分子阶层,即所谓“士”的阶层。孔子就有弟子三千。其中有子贡那样的富商,也有像颜渊、原宪、子路等那样家境比较贫寒的人。

    战国时代“士”的阶层越发庞大,各国统治者纷纷罗致,“养士”之风很盛,对“士”很尊重,让他们在政治上和外交上设计献谋。

    “士”游说各国,可以“朝为布衣,夕为卿相”,一席话就能获得很荣显的地位;聚徒讲学、着书立说的人可以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许多优待;这些刺激和鼓励,更加促使“士”的数量增多起来。

    “士”大都出身于比较下层,大都是小土地所有者,小生产者,也还有出身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出身于比较下层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