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着作都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是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的
《左传》同时对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影响,它叙事的生动精炼,传神肖物,记行人辞令的富有文采,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后来散文家叙事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附注:
沈尹戌:楚国人,官左司马。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的地方。子产认为这是执政者的老师,不可毁坏。所以他接着说:防民之口是很危险的。
子产:郑大夫,名公孙侨(子产是字),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执政二十余年,使处在晋楚双重压迫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定,并受到各国的尊重。人民很爱戴他。
弦高:春秋郑国的商人,遇秦师于滑,乃假装说:我是奉郑君之命,送十二头牛来慰劳你秦师的同时赶快差人去告诉郑国作好准备,以防秦师来侵犯,使秦袭郑受阻。
舆人:犹言“众人”。
禇:同“贮”,储藏,引申有“没收”之意。这句意思是,子产把奢侈之家的衣帽都没收了。
这句意思是,子产把人们的田亩都取来重新划分、安排。
与:作“助”解。这两句说,谁要想杀子产,我愿意帮助他。
这六句意思是,子产执政过了三年,政治改革见了功效,于是众人又称颂说,我的子弟很好,全靠子产教诲他,我的田地多增产,全靠子产培育它;子产如果死了,谁是他的后继人呢?就是说,比他再好的人是少有了。(这些话,记载在襄公三十年,写子产初执政时遭遇的困难,及其后来政治措施的成就。)
以下向阅者介绍几篇《左传》中,有代表性的好文,以共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