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有侨商手书:“土人谓此树汁可制雨靴,经久不坏。”他忽然轻笑:“斯当东想以典籍换通商,却不知朕要的,是让典籍成为通商之外的另一条丝路。”
是夜,六百里加急驿递将嘉庆帝的三道上谕送往广州:一立“典籍回流局”,二开侨商典籍免税例,三许海外子弟入国子监。当阮元在珠江口接到黄绫圣旨,见“着陈嘉言为‘海外典籍协理使’,赐五品顶戴”的朱批时,终于明白皇帝的深谋——以官爵换典籍,以文脉系侨心,恰如当年郑和船队播撒文明,今日则是逆向收聚散落的智慧。
半月后,马六甲华人会馆前竖起御赐“汉籍归心”碑,碑阴刻着嘉庆帝亲撰的《典籍回流诏》:“朕闻海外有遗籍,皆祖宗心血所化,虽远必归。今开三途:献书者赐官,护籍者免税,习经者入监。尔等侨胞,勿以山海为远,勿以典籍为轻,归籍之日,即归心之时。”碑成之日,陈嘉言率侨商在妈祖像前焚香,将《郑和航海图》抄本恭恭敬敬装入贴有“钦命典籍回流局”封条的樟木箱——箱中还藏着阮元送来的《两淮盐引拍卖章程》,扉页朱批“商籍与典籍同重”,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当“狮子号”再次启航,船舱里除了十二箱典籍,还多了道黄绫圣旨的抄本。威廉·巴洛望着圣旨上“允英商在广州商馆拓印汉籍”的条款,忽然明白,嘉庆帝的命令不是拒绝,而是更高明的接纳——用官方渠道将典籍交流纳入朝贡体系,既保文脉不失,又借西人之力补己之短。这场由皇帝诏令开启的典籍归乡之旅,终将在历史的长卷中,写下“以政统文,以文固政”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