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炉,忽然明白:皇帝要的不是修补兵器,而是建立整套标准化的军工体系。
“陈师傅,这是直隶匠人分布图,”李煌递上图表,“河间府有三位老枪匠,善制火绳机簧。”他指着图上的红点,“数据房算过,集中匠人按统一规制打制,卡壳率能降六成。”
陈阿福的手在图上停顿,目光落在“匠人积分制”条款上:制枪合格一支记五分,可换冶铁坊身股。“李大人,”他忽然道,“能否在枪管刻上匠人名号?就像官窑瓷器的款识——打不好,匠人丢的不是积分,是脸面。”
嘉庆帝听闻此议,击节叫好:“好个‘匠人款识’!”他提笔在《兵器标准化条例》上批注,“每杆枪刻匠人编号、打制日期,若卡壳超三成,匠人罚俸;若命中率增五成,赏银百两。”这分明是后世的“质量追溯”制度,却用匠人荣誉与利益双驱动。
三日后,健锐营演武场再现。陈阿福改良的首批五十杆鸟枪排列整齐,枪管内壁的螺旋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新丁扣动扳机,铅弹呼啸着穿透三十步外的靶心——卡壳率从十之三降至十之一。
嘉庆帝摸着枪托上的“陈”字款识,对富察承泰说:“下月起,绿营也按此规制换枪,匠人从迁垦旗人中选——他们的子孙,不该只握鸟笼,该握能护国的枪。”他没说的是,前世的八旗正是因武器落后,在八里桥之战中惨败。
黄昏,陈阿福站在冶铁坊前,看着新制的枪管模具。父亲的遗像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他忽然明白,皇帝要的不是某件兵器的改良,而是让每个匠人都成为数据治世的一环——就像算盘上的每颗珠子,看似微小,却能撑起整个算盘。
这一晚,数据房的吏员们在《兵器改良日志》上记下:“枪管内径统一为五十四分,弹丸五十二分,卡壳率降七成。”嘉庆帝望着窗外的星空,想起前世的“工业标准化”理论,忽然轻笑——当每杆枪的尺寸都刻在算筹上,当每个匠人都明白“数据即脸面”,大清的兵器,终将从“凭手感”走向“凭算盘”。
健锐营的灯火次第亮起,新枪的金属光泽映着匠人短辫上的护辫布。陈阿福摸着腰间的“兵器匠人”腰牌,上面的火漆印比任何官印都重——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场用算盘与匠心铸造的军制革命,而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