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一东直门的晨雾里,三千旗人拖家带口挤在城门前,马鞭与小儿啼哭交织。嘉庆帝站在城楼,望着队列中生锈的鸟枪和补丁摞补丁的旗装,忽然想起后世纪录片里的“闯关东”——同样的迁徙,只是那时的主角是灾民,而此刻是曾经的“国家根本”。
“皇上,旗人不肯带犁铧,说有辱骑射。”顺天府尹擦着汗禀报。嘉庆帝冷笑,转身拿起陈阿福改良的“三角垦荒犁”:“告诉他们,这犁铧是用和记铁坊的精铁打的,比寻常犁快三成——带犁铧者,垦殖积分多算两分。”他特意加重“积分”二字,想起昨夜在数据房制定的“垦殖积分制”:垦熟一亩记10分,可换粮食、布匹,甚至官办作坊的“身股”。
陈阿福蹲在城门口,给围上来的旗人演示犁铧用法:“犁铧三寸宽,深耕五寸,保准不伤草根。”他袖口的“匠人甲等”徽记闪闪发亮,几个年轻旗人眼睛一亮——他们听说甲等匠人能送子弟入国子监,比窝在京城领糙米强得多。但老旗兵乌林泰却吐了口唾沫:“咱们八旗儿郎该骑马,不是学汉民种地!”
嘉庆帝走下城楼,盯着乌林泰破旧的箭囊:“大叔当年在黑龙江打过罗刹吧?”乌林泰一愣,想起二十年前的冰天雪地。“那时你们靠什么过冬?”皇帝继续道,“是朝廷的粮饷,还是自己垦的田?”不等回答,他指向远处的车队,“如今吉林的黑土地,比关内肥沃三倍,数据房算过,垦三年就能囤够五年粮——积分换的不是糙米,是让子孙吃饱的根基。”
乌林泰的手按在箭囊上,忽然想起饿死的小儿子——若当年有这样的政策,孩子或许能活下来。旁边的年轻旗人富察明阿却眼睛发亮:“皇上,我愿带全家迁垦,只要能进冶铁坊当匠人!”他展示自己磨出老茧的手掌,那是偷偷学打铁留下的。
嘉庆帝点头,从袖中掏出《旗人职业分类表》:“匠户、农户、军士,凭本事选。富察明阿,你去和记铁坊报到,算学吏会登记你的‘工匠积分’——将来作坊分红,按积分多少说话。”他故意强调“积分”,让这些习惯了“吃皇粮”的旗人明白,未来的生路要靠双手,而非祖荫。
城门楼上,颙璘望着下方的骚动,忽然发现皇帝的改革不是简单的迁垦,而是给旗人开了条“技术立国”的路。他摸了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