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脉象突变识传经之变
杭城的深夜被细雨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深秋的湿冷。杭城妇幼保健院七楼的会诊室里,监护仪发出规律的“嘀嘀”声,幽蓝的屏幕光在雪白的墙壁上投下不断跳动的影子,让整个空间都显得格外压抑。26岁的林小薇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产后大出血已经是第五天了,她的嘴唇毫无血色,白得近乎透明,像是蒙了一层薄霜。
林小薇的腕间插着留置针,三路输液管蜿蜒连接着吊瓶,透明的液体一滴一滴地注入她的身体,试图挽回那逐渐消逝的生机,可却怎么也压不住她那异常的脉象。苏怀瑾脚步匆匆,推门而入,白大褂上还残留着仁济堂特有的中药香气。她手里紧紧攥着急诊病历,上面“血红蛋白62g\/l”的红字格外刺眼,仿佛是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苏医生,你可算来了。”主治医生张主任快步迎上来,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输了4单位红细胞,出血暂时是控制住了,可她一直喊心慌,西药升压药已经不敢再加量了。”张主任的语气里满是焦急与无奈,身为西医,面对此时的状况,他已经有些无计可施。
苏怀瑾没有立刻回应,她的目光迅速落在病床上的林小薇身上。只见林小薇双眼紧闭,眉头微蹙,额头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每一次呼吸都显得那么微弱。苏怀瑾走到床边,轻轻坐下,缓缓伸出手,指尖搭在了林小薇的寸口。就在触碰到的瞬间,她心里猛地一沉。
那脉象革如鼓皮,劲急而中空,手指下传来的感觉就像是按在一面紧绷的牛皮鼓面上,毫无弹性。这正是《濒湖脉学》中所描述的“革脉形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崩”的典型脉象。再看林小薇的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眼皮还在微微跳动,像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的舌淡无苔,就像一块光滑的羊脂,没有一丝杂质。苏怀瑾心里明白,这是三焦俱虚的严重表现。
“上焦虚则神不宁,中焦虚则气不生,下焦虚则精不固。”苏怀瑾轻声呢喃着,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给周围的人解释。她迅速翻开随身携带的《三焦辨证论》,泛黄的书页在指尖翻动,发出细微的声响。“得用柏子仁养上焦心神,归脾汤建中焦气血,龟鹿二仙胶填下焦精血。”苏怀瑾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打破了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