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论落下,众人听闻,脸上皆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思索的神情。
虞世南在官场沉浮多年,向来深谙世故,人老成精。
此刻见李纲和孔颖达被李承乾怼得脸色由青转紫,铁青得犹如锅底一般,生怕场面愈发尴尬难以收拾,
赶忙上前一步,脸上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笑意,试图给两人找个台阶下,缓缓说道:
“太子殿下方才所言,细细想来,也并非毫无道理。不过嘛,太子终究还是对师长有些不敬之词,这于礼不合呀。”
李承乾听到虞世南这话,只是冷冷地呵呵一笑,那笑容中满是不屑。
他并未回应虞世南,而是转身径直走向之前摆放着笔墨纸砚的案桌。
只见他在案桌前缓缓坐下,闭目沉思片刻后,便提笔蘸墨,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李世民本就对李承乾的举动充满好奇,此刻见他如此,忍不住快步走上前去。
其他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吸引,纷纷围拢过来,将李承乾团团围住,伸长了脖子想要一探究竟。
李承乾每写下一句,李世民便不自觉地高声朗读一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念到此处,众人已是微微动容,静静聆听。
李承乾笔锋不停,继续写道:
“李纲、孔颖达,年过七旬,教于孤多年,却不悟师道。故作《师说》以疑之。望其如祖云:‘朝闻道,斯可以,终身志于学。’”
李承乾文抄公上线,抄写完这篇韩愈的《师说》,将对李纲和孔颖达的讽刺之意融入其中。
待李承乾搁笔写完,李世民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你这……你这写的是一篇古文?”
李承乾轻轻放下手中毛笔,神色淡然,脸上浮现出一抹自信的微笑,说道:
“皇上,这文章虽为古文,但用词通俗易懂,是能让更多人看得懂的文章。
为师者,不应故弄玄虚,而更应该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如何让人更容易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