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弄坏了。”
“呵,就因为担心将棉衣弄坏,所以就不舍得穿在身上?”卫仲龙愕然不已。
搞错没有,给你们每人发放一套塞满了棉絮的防寒衣,不就是怕你们这些来自广东的移民冻坏了吗?
你们为了怕将棉衣搞破搞脏,竟然在这么冷的天,穿着如此单薄的衣服出来军训!
你们就不怕冻病了,或者冻死了?!
这个时期,大明虽然已经是棉花广泛种植,更是以“织被天下”的棉布闻名于全球,但广大底层百姓依旧普遍存在寒不避体、衣不遮物的窘境情况。
到了冬季,御寒衣物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破旧的棉袄也是世代相传,倚为传家之用。
有许多穷苦人家买不起棉花做的寒衣,不得不穿一种叫做“纸裘”的衣服。
这种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硬的槠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若是普通人家拥有一件棉花做成的棉衣,那绝对属于“镇宅宝物”,在家道中落后,能御寒的破棉袄甚至在当铺里可以当做“硬通货”,可以典当不少银钱。
而不同的衣服,典当价值也是不同的。
从整体上来看,百姓一年四季换季衣服的当值由多到少分别是:皮袄、棉袄、夹袄、单衣。
这跟谚语中所说的“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嗄;头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基本一致。
许多穷困百姓,在冬天的时候,他们用粮食把典当的衣物换回来,以此度过寒冬。
开春之后纺织成线,再用布换米。到了五月份,田事紧迫,他们再用冬衣把质米换回来,作为种田米。
在北方地区,这种情况更是平常。
经常是冬天一过,百姓变卖棉衣,换买单衣;而到了秋季,又把单衣卖掉,再添几个钱买棉衣。
这些来自大明的移民在旬月前,每人都配发了一套厚实的棉衣,在围颈处,还缝制了一条海獭皮毛。晚上睡觉时,还有暖和的棉被,就是怕这些初临启明岛的移民被冻着。
要是冻出病来,得个什么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