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完婚。
说完自己的事情,陶行简还跟沈淮打听沈月。
沈淮立即表态,“陶师兄,我大姐二姐都识字,家里的账目也是她们在打理,我爹娘打算留她们到十八,至于其他的,恕我无可奉告。”
“师弟,你别误会啊,我是替镇长问的。”陶行简压低声音,“镇长家的长子,今年十八,秀才功名,如今在县学备考乡试。
到了县学,我指给你看看,放心,此事他还不知道,不会让你尴尬的。”
行吧。
沈淮勉强的答应了。
都是同一个镇的,认识认识也好。
到了县学门口,沈七刀和陶里正各自叮嘱自己的孙子,絮絮叨叨了好一会儿才离开。
守门的大叔,知道他们是‘新生’,便带他们去办理入学手续。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两人被安排到一个宿舍。
宿舍两人一间,里面有床榻、书桌,柜子,后侧有一间耳房,方便沐浴更衣。
宿舍周边,种有一些绿植,总体来说,环境不错。
整理好床铺,沈淮和陶行简出去认路。
主要是看教室、食堂、藏书阁在哪里,其他的后面慢慢熟悉。
县学不大,逛一圈下来,便能了解大概。
在读学生不多,大概三十人左右。
其中禀生只有七八人。
像他和陶行简这样的新生,前期都是在一个班上课,一个月后,教谕会出题考校,届时按成绩优劣程度来分班。
同样分甲乙丙三个班。
甲班是乡试苗子,教谕亲自上课。
乙班和丙班,教授会根据学子的深浅来安排课程。
沈淮觉得,县学是私塾的升级版。
教师升级,课程升级。
直到上课,沈淮才觉得,内容升级的不是一点半点。
同样是四书五经,内容的深度,知识点的广度,提升了好几个维度。
以前夫子没能讲明白的,在这里一目了然。
尤其是策问,难度大大增加。
里面涉及很多时政,若是学生不了解当下的一些政策,你连怎么下笔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