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答题,而且还是短截。
五经题出的是春秋:郑伯克段于鄢?
这里的郑伯,指郑庄公;
“克”有战胜的意思。
‘段’是指共段叔,郑庄公的弟弟。
‘于鄢’是地点。
整句话的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这道题,破题的关键在于里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需要深层次的分析。
首先要阐述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矛盾,进而分析两人的行为,以及题目六字蕴含的春秋笔法。
从事件本身来看,是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之间争夺权力的结果,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偏爱下,野心膨胀,试图夺取郑庄公的君位……
沈淮觉得这道题,比之前的还要难。
因为争权夺利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上位者身上,下笔需要克制,抒发的观点要正面、客观,否则一不小心就是大逆不道。
沈淮思考了很久才下笔。
刚写完,旁边的考棚就传来很大的动静,紧接着一位面色惨白的考生被拖了出去,原来是中暑了,而他的卷子,立马被盖上印章,提交上去。
沈淮放下毛笔,认真感受了一下考棚的温度。
嗯,确实很闷热,但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秋收时,晒的太阳,割的稻谷,比在考棚里辛苦多了。
将最后一道诗写完,沈淮便交卷了。
“三郎。”
沈淮刚走出通道,就看到沈七刀站在林荫下的茶棚朝自己招手,“喝绿豆汤还是莲子羹?”
“莲子羹也是冰的吗?”
“冰的。”
“那来一碗吧。”
沈淮刚坐下,便听到沈七刀说,“王地主和魏舅舅还有小观他们回去了,魏舅舅本来要留一辆马车给我们的,我婉拒了。
院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榜呢,把马车放在这里,也用不着。
反正你姑父也要回去,到时候我们跟他一起就行。”
“哎,一下子走好几个,这下小院更冷清了。”沈淮叹道,“大家一起上来,却没能一起回去,怪不习惯的。”
“大家都是一个镇上的,想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