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窑子坏了,得重新挖一个,估计要等到下个月初这样。”
“我家去年还剩下一袋,不急。”
沈继业回到家中,将此事告知沈七刀。
沈七刀一边劈柴一边说,“去年的窑子太小了,今年挖个大的,若是给村长留两袋,烧一窑应该勉强够用。”
青萍县的冬天,只有三个多月。
基本到了腊月,才会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烧一窑基本够用了。
“冬天半夜冷,三郎又坚持自己住一间,烧一窑恐怕不太够。”
儿子风寒,为了不传染给两位姐姐,搬出来后,就不肯搬回去了,坚持自己住一间。
听到这里,沈淮立即走出来,“爷爷,我长大了,我要自己住一间,要是炭火不够,我可以上山跟你一起烧。”
“好啊,等你风寒好了,爷爷就带你上山去。”
五六天后,沈淮风寒痊愈。
沈七刀说话算话,带着沈淮上山烧木炭,沈继业等人在附近的山头砍柴,为入冬做准备。
烧炭的原理,沈淮知道。
直到亲身体验了,他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从选址挖窑、砍伐木材、看守火势,到最后的封窑,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和注意细节。
比如木材,首选麻栎树和青冈木。
因为这两种木材烧出来的木炭,耐烧、烟少。
其他杂木也可以,但不耐烧,烟多,甚至封窑的时候,就化为灰烬,产量少。
最后的封窑,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沈淮和沈七刀爷孙俩,在山上前前后后忙了七八天才封窑下山。
这时候,天气也开始冷了。
尤其是早上和晚上,雾气弥漫。
沈家也开始围着火堆吃饭,铁锅一架,水一放,菜一下,就是一餐,很方便,还不费劲。
除了没有肉,味道寡淡,其余的没什么毛病。
开窑取炭的时候,沈淮问,“爷爷,如果我们拿炭去镇上卖,会有人买吗?”
沈七刀听言,直接笑出来,“别说买了,就是摆一天都没人问。”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