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听闻老子所言,心中也有了疑问,便恭敬问道:
“老君,您刚刚所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之理,令人受益匪浅。
那若将此理推及于群体乃至天下,又该如何行之?
且如《道德经》第六十章所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此中深意,还望老君详解。”
老子微微抬起头,目光深远,仿若穿越了时空的长河,缓声而言:
“小普啊,且听我细细道来。
‘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句恰似那精妙绝伦的治国之喻,你且想象那烹饪小鱼之时,需得何等的耐心与细致,轻翻慢搅,稍有不慎则鱼身破碎,失了原本的鲜美与完整。
治大国亦复如是,为政者当深谙此中微妙。
秉持清静无为之道,犹如那静谧深邃的幽潭,波澜不起。
切不可政令繁苛,今儿颁布一道旨意,明日又全然推翻更改,令百姓仿若置身于迷雾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应如‘啬’之道所指引,于国之治理,大力精简政务流程,仿若修剪那冗余的枝蔓,摒弃一切繁琐无用之物,将民力视作珍贵无比的瑰宝,悉心节约。
莫要肆意兴师动众,大兴土木,使百姓在无尽的劳役中疲于奔命,当收敛自身的欲念,莫为虚荣的表象与所谓的功绩而妄为,此乃治国之根基。
吾再言‘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此乃说若以正道治理天下,仿若那朗朗乾坤之下,正义之光如烈日高悬,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每一寸缝隙。
那些邪祟鬼魅,即便隐匿于暗处,心存恶念,亦无法兴风作浪。
遥想往昔岁月,人心质朴纯粹,如那未经雕琢的璞玉,顺应自然的节律,虽有未知之神秘莫测,仿若暗夜中的幽影,然敬畏天地之道深植于心,邪念如同被春风吹散的残云,不生丝毫,鬼怪亦难有作祟之机。
就如同那光明照耀之处,阴暗角落自会消散于无形,仿若冰雪遇骄阳,化为乌有。
继而‘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此并非是说鬼魅全然无有灵验,实则是即便其有灵,亦无法伤害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