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不争之态,在世间纷扰中如何能做到?又为何能达无人可与之争的境地呢?”
老子微笑道:“不争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众人争名夺利。以平和之心,专注于自身修养与对道的践行。如天地孕育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因其不争,万物皆敬服归依,自然无人可与之抗衡。此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之妙理,于修行与处世,皆为至高境界。”
小普与怡宝皆拱手行礼,深感此章蕴含的智慧如明灯,照亮他们在求道与为人之路上前行的方向,心中默默铭记,决意依此修行实践。
老子微微闭目,须臾,睁眼说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怡宝恭敬问道:“老君,您说‘希言自然’,是倡导为政者少发号施令,让一切顺应自然吗?”
老子微微点头,说道:“然也。为政者若政令繁苛,如疾风骤雨,虽能一时起效,却难以持久,且易使百姓疲于应对,扰乱民生。唯有遵循自然之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方能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家长治久安。就如同天地间,飘风骤雨虽猛,却不能终日不停,过度的政令亦会引发动荡。”
小普若有所思后问道:“老君,‘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是说人的行为与道、德或失道的契合,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吗?”
老子手抚长须,缓声道:“正是。依道而行者,其言行举止皆符合自然规律与道德规范,道亦会护佑加持,使其诸事顺遂,此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理,修德之人,其德愈厚,德亦与之相应,给予回报。而背离道德、肆意妄为者,失道失德,亦将陷入困境,为其行为所累。”
怡宝又问:“老君,‘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指为政者或个人若信用不足,就难以获得他人信任,进而影响与道、德的契合吗?”
老子目光深邃,说道:“此句有两层含义。于为政者而言,若其政令无常,信用缺失,百姓自不会信服,国家治理便会偏离正道。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