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初雪落时,风铃镇染坊的蒸汽突然凝成紫雾。孙二娘捏着刚出缸的“救火紫”布料,发现颜色比往日淡了三成,布面上还浮着细密的白点——那是李家集讼师新制的“蚀白散”残留。“柳三!”她抄起染棒敲墙,“把你的‘顺风耳’借给我用用!”
盲眼琴师将琴弦浸入染缸,琴声骤然变调:“西南角第三块青石板下,有老鼠打洞的声音。”牛吃货带着锄头赶来,果然在染坊地基下挖出条地道,地道壁上粘着的不是泥土,而是李家集药铺的艾草香粉。“好个李师爷!”孙二娘用染棒挑起地道里的账本,“竟想靠断水断粮逼我贱卖染坊?”
账本里夹着张密报,字迹被辣油晕开:冬至前若不取风铃镇,倭寇将改道染坊卸货。刘老鬼的铜铃突然剧烈摇晃,铃音引着众人来到染坊古井。井壁上的曼陀罗根须间,竟缠着倭寇的“骷髅旗”残片,旗角绣着的不是白骨,而是李家集的商会纹章。
“染坊地下直通海道!”李秀才摸着井壁暗刻的水纹,那是郑和船队留下的“宝船锚”标记,“当年为防倭寇,染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秘密补给点。”孙二娘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救火不是用水,是用脑子。”她望向染缸里的紫雾,突然有了主意。
子夜,染坊亮起七十二盏曼陀罗花灯。牛吃货将辣味肉干磨成粉撒向地道,辣雾顺着通风口钻进李家集药铺,惊得值守的小厮们满地找水喝。孙二娘则指挥学徒将染缸改造成“香雾炮”,炮口对准商道:“给我往死里喷‘救火紫’!”紫色水雾在月光下化作巨大的曼陀罗花影,笼罩了整个李家集。
李师爷被呛得从被窝里爬起,却见窗外飘着的不是毒雾,而是染着“救火”字样的布条。布条落到百姓手中,竟变成了能驱寒的围巾——原来孙二娘在染料里加了阿菊的蜂蜜与牛吃货的肉干碎,雾过之处,香气四溢。
破晓时分,李家集的百姓们举着围巾冲向染坊:“孙大姐,再给我块布!这味儿比药铺的艾草还提神!”李师爷望着自家药铺门口冷落鞍马,咬牙切齿地撕碎了密报。此时,柳三的琴声从染坊传来,这次弹的是《辣蜜进行曲》,琴弦上凝结的紫雾竟成了会跳舞的曼陀罗花瓣。
正午,倭寇船队如期而至。当他们看到港口飘着的不是骷髅旗,而是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