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之子捐出祖产,在豆腐坊旁建了“字禅书院”,匾额由老和尚题写,“禅”字的“示”旁特意写成“豆”形。书院里供着太奶的“勤”字围裙,每当学子懈怠时,围裙就会飘出豆香,在书案上聚成“奋”字。
终章:字脉禅心的无尽藏
如今,豆腐坊的字泉旁多了座“禅字亭”,亭柱刻着对联:“一碗豆腐参字理,半壶泉水悟禅机。”过往行人累了,总要进来喝碗“禅”字豆腐脑,脑里的“乱”字便随热气散了,灵台清明处,隐约可见太奶在磨盘后微笑,磨盘上的豆子正滚成“空”“有”相生的太极图。
老和尚圆寂前,将袈裟留给小徒弟,袈裟口袋里掉出张字条:“字脉即禅脉,磨豆如磨心。”小徒弟穿上袈裟时,发现衣领处绣着太奶的“嬃”字,与袈裟上的“佛”字合起来,竟成了“嬫”字(注:意为“形容女子柔美”)——原来字脉与禅心,从来都是慈悲与智慧的一体两面。
当又一个春天来临,字泉边的禅豆花开了,每朵花都是“悟”字形状,花心托着滴泉水,阳光穿过水珠,在太奶碑上投出无数个“缘”字光斑。而那口老井,早已不是阴气之地,却成了天地间的“字禅眼”,一眼望尽三百年的磨豆声、诵经声、以及永远不会断绝的、民心深处的字脉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