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手,在雾气里走出“传”字步法——那是三百年前,她教女儿走的第一步。
终章:字里千秋的豆腐魂
如今豆腐坊的门楣上,挂着老者新刻的“嬃”字牌匾,牌匾四角镶着太奶的蝶形发簪。镇里人路过时,总能听见牌匾发出细碎的笑声,像是太奶在教老者念“女”“帚”“贝”的解字经。
老者写废的血墨纸灰,被小徒弟收集起来埋在豆田里,来年竟长出会写字的豆子,豆荚上的“承”“传”“护”等字清晰可见。红玉把这些豆子做成“字豆锦囊”,卖给进京赶考的书生,据说带着锦囊的人,总能在卷面上写出“灵”字。
当第一百只警示蝶破茧,翅膀上的纹路已变成“久”字——三百年的字脉传承,终究在豆腐的香气里,酿成了一个“永”字。而那口老井,不再是阴气森森的镇鬼处,却成了方圆百里的“字魂泉”,泉眼里涌出的,是太奶的笑,是老者的泪,是一代又一代人磨在豆腐里的、永不磨灭的文化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