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钱老的这段时间。
刘阳也没闲着,把可控核聚变的完整版也抄了出来。
之前自己做的只是简易版,现在各种条件具足,是时候拿出完整版了。
考虑到可控核聚变原材料的因素,刘阳还是选择了氘氘聚变的反应模式。
无穷无尽的大海里氘含量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用之作为核聚变的原料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小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无论是放在船舶、飞机、潜艇这样的平台上。
还是放在地面作为民用供电那是绝对足够了。
大不了多装两个就是了。
可控核聚变相比“蝗虫无人机”难度就大了不少。
就算刘阳给了可控核聚变的全部详细图纸,如果只是这样的话。
凭目前的人类科技还是没办法做出来的。
除非只是制作之前魔都科技学院3号楼里的简易版。
要制作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运行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绕不过去的就是材料。
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
比方说低维材料。
所谓的低维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中的三维态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压制到更小级别的厚度。
比如压制到原子级厚度,那么得到的就是二维材料。
二维材料的概念源于20世纪对材料稳定性的理论争议。
1966年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无法稳定存在的论断。
但是2004年,曼彻斯特科学家用胶带剥离出单层石墨烯的实验,改写了这个论点。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首个二维材料,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
石墨烯实验的成功验证了二维材料的可行性。
于是后面就有了对二硫化钼、氮化硼等层状材料的剥离实验。
不过石墨烯、二硫化钼、氮化硼等本身就是层状结构体系。
他们的三维形态本身就是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的,就好比千层饼一样。
层内是依靠共价键、离子键或者说金属键来结合。
而层间依靠的是相对微弱的范德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