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直到西汉,独尊儒术后伏羲的名字才被确定,传说中的细节慢慢丰富起来。司马迁在《史记 五帝本纪》开篇,将伏羲、炎帝和黄帝列为三皇。
司马迁的节操真不是随便说说的,虽然将伏羲放在了三皇之首,但他认为伏羲的记载不真实,没有采用,只提到一句: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给了风水先生鼻祖的地位。随着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伏羲才水涨船高,被刘歆推到了最高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刘向刘歆父子编撰了很多古籍,是有功的,但其目的性和儒家倾向性太重了,也让很多古籍走了样儿。
我们还是说回女娲。《山海经》中提到的女娲只有一句话:“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而关于女娲的定义和描述则没有,要么就是被刘向的儿子刘歆修书时删掉了;要么就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女娲的认知和传说家喻户晓,就像现在人对秦始皇的了解一样,根本不用解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一样,不需要再说明女娲是华夏人类之母。也就是说,女娲是早在尧舜禹时期便是人们眼中耳熟能详的大神级别存在。
史学界公认最早描述女娲的是西周时期的《史籀篇》,虽然这本书本身不存在了,但它的内容化在了很多后来的其他书中被引用。‘娲’这个字有籀文,意思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注意,从古至周朝,她都是化生万物的神。不只是造人,是造万物的大能。
女娲造人的传说,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其最早出现于宋朝,但这一说法极有可能纯粹是宋人的凭空臆想罢了。然而,与之相比,炼石补天的传说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此传说最早源自西汉时期的典籍《淮南子》,而这部着作又是基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所编纂而成。
有关女娲的记载丰富多彩且充满神秘色彩。其中提到她一日能够变化七十次,拥有着人面蛇身的奇异形象,并且还发明了笙簧、瑟以及埙等乐器。这里所说的“一日七十化”,意味着她每一天都会不断地衍生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与西周时期的“化万物”观念相互呼应,再结合《山海经》中的相关描述,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女娲之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