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耶识之间的第七识。很多经书中又将其称之为我执识,认为其恒审思量,是为执故。然,何为识,简单来说识既认知意,既辨别意,无论是于外或是于内,这都是识的本意。末那识之所以称之为意根,皆因其是比意识更深一层的识觉。前面六识皆是依缘而存,比如眼识就必须依明缘而存,若无明缘,于黑暗之中,双眼再亮也会变成瞎子,而意识也须依托于因缘。”
伦珠指着远处一只伏地而的走野兔道:“若无因缘,那小兽灵觉再是敏锐,也感知不到本就不存在的危险,而天上的那两只金雕,便是它惊骇奔突的因缘。”
见云帆听得很是认真,伦珠暗中嘉许,继续讲解道:“而末那识所依之缘,却是作为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之前说过,阿赖耶识乃是众生的‘自我’本源,这里不得不说,所谓‘识’的更深一层的含义,那便是性知。所谓性知,即对自我的一种认知,阿赖耶识无疑便是具备先天性知,而末那识便是其认知外界和自我之间的工具与桥梁,所以说当你运用末那识去观察世界时,轻松的便可以突破明缘、空缘、因缘等所有障碍,不受光线、空间等种种限制,直接反馈到你的大脑之中,与双眼所见,亲手触摸,无二无别。”
听到这里,云帆便已经对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他的以往所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猜测。
在云帆想来:“阿赖耶识与真我既有共通之处,却又不尽相同。或者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在最初的时候,或许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佛门与修真者印证的法门不同,才使二者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正如伦珠所述,阿赖耶识性如虚空,且无形无色,又不坏不灭,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发现阿赖耶识的存在,而佛门印证阿赖耶识的法门就是缘起性空,这也正是佛法中真空生妙有的真谛,与《老子》五千言中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伦珠上师见云帆陷入了沉思,面上则愈加的祥和,便于一旁手结智拳印,口诵真言。而云帆此时却是思绪飞驰,无数的念头纷至沓来。
“佛门的方法是缘起性空,那么修真的法门就在于一个修字,在本我之中再修出来一个真我。难怪师祖当年曾说,修真就是一次不经转世的轮回,而且还是打破了轮回天道的自我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