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仁确实没想到会有这一环节,连忙摆手:“马校长您太客气了,我今天是来学习的,听了萧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不敢班门弄斧……”
马校长却笑着坚持:“哎,祝仁先生就别谦虚了。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嘛,就简单说两句,谈谈感想,也给我们的同学们一点鼓励,大家说好不好?”
“好!”台下立刻响起一片赞同声。
马校长之所以这么说,盖因萧予薇之前和他打过招呼,想引进祝仁到z大来。
看在萧家和萧予薇这个长江学者的份上,马校长没有拒绝,但也想对祝仁考验一番。
这便是其中之一,如果这一关都过不去,那也不用再谈别的了。
见此情形,祝仁虽然不知马校长的用意,但也明白,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推辞也不合适了。
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了讲台。
“非常感谢马校长的邀请,更感谢萧教授刚才带来的精彩讲座。”
“萧教授从物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音乐和谐悦耳的理性基础,这非常了不起。”
“刚才校长也提到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逻辑与情感的结合体,既有其内在的结构,又能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
他没有选择接着萧予薇的演讲话题继续说下去,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从文本出发。
“《三国演义》这部书,我们从小读到大,看相关的影视剧,对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似乎都很了解。它的内在逻辑似乎很清晰,那就是尊刘贬曹,拥护汉室正统;
它的情感张力似乎也很明确,我们为刘备的仁德感动,为关羽的忠义喝彩,为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为曹操的奸诈不齿。”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
“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和情感,是否就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全部?或者说,在这层清晰的逻辑和强烈的情感之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复杂、甚至与之相悖的潜台词?”
“我想从一个可能让大家感到意外的角度切入,那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真的是传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