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全都吃了一惊。
众人诧异的望向殿中央,仿若带光的小王爷,好像第一天认识他:
素来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瑞王,竟然有朝一日,谈论起国计民生来了?
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连熙和帝也怀疑自己耳朵听错。
他颇有些不可置信的看了眼同样惊讶的长子,这才定下神。
“佑璋,你怎么?”
怎么突然变化这么大?
不会鬼上身了吧?
熙和帝心中惴惴,已经打算派人去僧录寺,请和尚来宫里给幼子念经了。
但赵翊后面的话就完全打散了众人的怀疑:
“父皇,皇兄,儿臣今日见了子渊他们,才真正认识自己,才真正认识木艺。”
“子渊他们说得对,读书治国,技艺强国。”
“木艺鄙贱,但打风机、三弓床弩等物,都对大炎有益。”
“儿臣不像太子皇兄一样文韬武略,但同样可用木工技艺,为百姓谋福祉,为天下定太平。”
“子渊说了:不明理,天下大乱,不强国,为人所欺,二者缺一不可。”
“治国平天下,儿臣自认不是那块料子,日后便与子渊他们一起富国强民,辅佐太子皇兄!”
说着,赵翊就催着熙和帝看策论:
这可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次!
熙和帝心里也清楚,什么士农工商,不过是治国手段而已。
幼子的话其实没说错,只是……
皇家毕竟是要体面的。
不过,这些比起幼子的报国之心,不算什么。
但这话就没必要当着宫人的面说了。
挥退宫人,熙和帝在赵翊的催促下,看完了策论。
策论里,苏润将赵翊的功劳记录的清清楚楚。
得知幼子帮着改进了活字印刷术,还就官营印刷坊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熙和帝老怀甚慰:
“好!好!好!”
没想到,佑璋的报国之法,竟然是在这些地方啊!
恰赵叡在旁追问赵翊今日和苏润他们相处的过程,赵翊直言:
“子渊等人实乃儿臣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