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吴深,探听司马氏父子近况如何,有何动静。
他在明帝面前保证能把司马氏父子说出来为国效力,其实心中无底。司马懿立了大功,又受了那么大的委屈,他能抛弃个人思怨,奔赴国难吗?
宛城刺史吴深告诉他说:
“司马懿被革职还乡以后,深居简出,从来未到刺史府管事,对国政也不闻不问。司马公今年六十二岁,似有从此顾养天年,永不复出之意。”
孙资听了这话,心里更加担忧。在往司马懿府第途中,一路打着腹稿,如何开口鼓动司马氏父子东山再起,再建功业的雄心。
见了司马懿父子,孙资发现司马懿血气旺盛,精神不减当年。说话声音洪亮,步履也十分矫健,完全不似甘居寂寞,准备颐养天年的老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线希望。
孙资怀里揣着诏令,却不宣诏,而以抱屈的口吻道;“司马公本是立了大功,应该成为国家栋梁,不想老太尉一句话,竟使先生落到这般地步。”孙资这话一出口,就细心观察司马懿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只见他脸色一沉,轻轻叹息一声,却不说什么。司马师、司马昭立即大发感慨,愤愤不平。
可是这一声轻叹,又给孙资一线希望。这说明司马懿心中有怨,并未心灰意冷,他的雄心还在。便又道:
“老太尉胡言,不想今上也有不明之处。如今诸葛亮兴兵十万,大举北侵,皇上竟然让不学无术的曹爽继承父职,领兵御敌现在朝中人心浮动,都以为皇上所用非人,曹爽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此战必败无疑,关中恐怕不保。”
司马懿听了忽然站了起来,又不安地在厅堂上来回走动,却不发一言。
司马师、司马昭却一齐冷笑道:
“叫那蠢才大败之后,让朝廷上下都知道,什么叫有眼无珠。”孙资见状,自知这几句话已经见效。就又感叹道:
“其实司马公才是大将军的最佳人选,也只有司马公才能与诸葛亮匹敌。不想高祖武皇帝一句《狼顾之相》的戏言,世人都把它当真了。害得先生有苦难言,也给国家造成人才不能尽用的损失。”
这话说到了司马氏父子的心坎上,句句中听,句句在理。孙资见他父子听得顺耳,就又顺势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