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历史上的类比,让满朝文武及宗室勋贵无不震惊,纷纷揣测其中的深意。
尽管如此,无人敢贸然反对。文官们深知触及军权的危险性,而那些手握实权的武将们,如耿炳文等人,选择了沉默以自保。冯胜虽想有所表示,但见太子无动于衷,也就作罢。淮西系将领傅友德、王弼等人虽有疑虑,却还未开口,就被一直保持低调的李善长抢先发言。
李善长提醒道:“陛下,朱政指挥使的确才华横溢,但在武略方面尤为突出。只是他年纪尚轻,缺乏资历与经验,且无战功可证,此举是否稍显仓促?”朱元璋听后眯起眼睛,目光如炬地注视着李善长。他知道,这位已退居二线的老臣为何突然出面干预——这是对他的试探。然而,朱元璋的心思岂是轻易能揣摩的?他冷笑着回应道:“年少有何妨?正是需要历练之时。至于战功,何愁不成?”
待日后若有战事,就让那小子披甲上阵。
若他力不能胜,届时撤职亦无妨!
况且,这统领各营兵马的大权,也只是暂且授予罢了。
不过是为了更方便处理退伍军人安置问题,韩公实在多虑了!”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李善长听罢,心中陡生沉重。
抬眼看向朱元璋,眸光微闪。
片刻后,终究低头沉默,再不敢多言。
而见李善长发话,傅友德、王弼等淮西将领也鼓起勇气,想替他说几句好话。
可还未开口。
便察觉到朱元璋投来的凌厉目光,那气势宛如决堤洪流,冷冽道:
“有何话说?嗯?”
音如龙啸,威严迫人!
刹那间,
一股唯我独尊、威震四海的凛然之势,似泰山压顶般笼罩在淮西诸将身上。
他们被吓得一愣,对上朱元璋那冰冷的眼神,不禁心头发颤,面色惨白。
若换作蓝玉在此,今日又未败于朱政手中,以他平日的地位与性格,或许还敢出言反驳。
但他们远远不及,怎敢违逆?
唯有诺诺应是,缩颈哆嗦。
“圣上英明,臣等遵旨!”
“圣上英明,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