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床的流程已经很固定了,比如 5:30 闹钟响,5:50 起床,6:15 出门,感觉很顺畅。可是在休息日,没有了这样的计划,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想起床,这是为什么呢?
大师:这就是启动成本的心理博弈了。在工作日,你起床的流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脚本,大脑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和决策,执行起来就会更“省力”。而在休息日,当没有明确的计划时,大脑需要额外思考“早起做什么”,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加行动的阻力,让你觉得“躺着更舒服”,从而不愿意起床。
学生:大师,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种感觉。那您说我该怎么平衡自律和休息呢?我既想在休息日好好休息,又不想养成睡懒觉的坏习惯。
大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统一作息锚点。即使是在休息日,起床时间也不要比工作日晚超过 1 个小时。比如你工作日 6:00 起床,那么休息日可以 7:00 起床。这样可以保持生物钟的稳定,避免出现“社交时差”。
学生:好的,大师,我记住了。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大师:有的。我们可以赋予休息日意义。在休息日的早晨,安排一件你期待的小事,比如做一顿美味的早餐,去晨跑,看一场美丽的日出,或者学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当你对早晨有了期待,就会用愉悦感替代强迫感,更愿意早起。
学生:这个方法听起来很不错,我可以试试。我一直想学画画,正好可以利用休息日的早晨来学习。大师,还有别的建议吗?
大师:我们还可以优化睡眠效率。重点是提升睡眠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时长。在睡前 1 小时,要远离蓝光,也就是手机、电脑这些电子设备,因为它们发出的蓝光会影响你的睡眠。卧室要保持黑暗和凉爽,一般来说,16 - 20c是最佳的睡眠温度。另外,要避免在睡前饮酒或者喝咖啡,酒精会破坏深度睡眠,让你的睡眠质量下降。
学生:原来是这样,我以前经常在睡前玩手机,看来以后得改改这个习惯了。大师,我有时候确实感觉很累,需要在休息日补觉,那该怎么办呢?
大师:如果某天你确实需要补觉,你可以设定一个“最终底线时间”,比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