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脚踏纺纱车跟现在部落使用的脚踏式陶盘很像,都是利用双脚踩动踏杆,从而带动后面的部件。
熊木搬来一个矮凳坐在纺纱车面前,而熊角,则是被熊洪特意叫过来,来观察、体验这种工具的。
当脚踏踏杆时,带动轮旋转,皮带圈也随之转动,它的下部环绕轮子,上部环绕锭子,是轮子与锭子间的传动带,从而带动纱锭转动。
纺纱机构和手摇纺车相似,有锭子、绳轮和绳弦等机件;脚踏机构有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曲柄装在绳轮的轮轴上,由一个短连杆和下边脚踏杆的左端连接。脚踏杆的偏右端则和凸钉衔接在一起。当脚踏杆左右两边交替着被双足踏动的时候,踏杆以凸钉支点为分界的动力臂沿相反方向作圆锥形轨迹转动,并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连杆和曲柄将脚的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以代替手摇绳轮转动。由于双手全力用在引纱捻线上,故而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在后世,纺车上绳轮直径的大小,锭子数的多寡,是由所纺纤维性质决定的。如不需牵伸的麻纤维,在并捻合线时,轮径可尽可能地增大,锭子数可多至五枚;而纺棉时锭速和锭子数受纤维充分牵伸条件的限制,不能过高,故轮径较小,锭子数最高为三枚。
熊木等人制作出来的脚踏式纺纱车,就安装了三个锭子,这不是纺纱车的极限,而是族人的极限。熊角首先上去尝试了一下纺麻纱的流程,一个锭子的时候,所纺出来的麻线要比之前更加紧实,操作起来根本没有什么难度;而操作两个、三个锭子,在适应了这个速度、避免多股麻纤维互相干扰后,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正常人通过学习和使用一段时间,至少能掌握两个锭子的纺线,至于三个以及更往上的,就要看个人的天分以及经验了。
随着熊角的踩动,曲柄右边连接着的轮子开始旋转起来,通过皮带,带动了锭子旋转,而连接在锭子上面的麻线,也随着旋转不断地拧紧,并缠在了锭子上。而三条细细的麻线,也在熊角双手的引导下,不断地卷到锭子上。
不一会儿,熊角在不远处放着的三小团麻纤维,就被捻到了锭子上,旁边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