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的大门,庄严肃穆,门扉上的铜环在日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
乾隆轻轻推开大门,发出“吱呀”一声轻响,似是唤醒了沉睡在此的历史记忆。
萧云好奇地探进头去,只见祠内正厅中央,一尊塑像静静矗立,散发着独特的气场。
四壁之上,一幅幅画卷、一帧帧文字,详细地,记录着塑像主人的生平事迹,仿若一部无声的史书,在静静诉说。
萧云眨了眨眼睛,伸出纤细的手指,指着那塑像,一脸懵懂地问道:“弘历,这供奉的是哪路神仙?”
乾隆听了这话,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仰头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在祠内四处回响。
他轻轻拍了拍萧云的手,眼中满是宠溺,“云儿,这可不是神仙,是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他可是词作大家,在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萧云听闻,微微歪着头,走近几步,仔细端详着那塑像,又问道:“弘历,那辛弃疾是谁啊?我怎么从未听过。”
乾隆微微叹了口气,神色变得庄重起来。
他轻轻揽着萧云的肩膀,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对往昔英雄的敬仰,“云儿,辛弃疾是南宋之人。
他出生之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之苦,心中便立下报国之志。
年少的他,勤奋习武,饱读诗书,只为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收复失地。”
说着,乾隆拉着萧云走到一幅描绘辛弃疾少年时期的画卷前,手指轻轻划过画面,“看,这便是他在家乡苦练武艺的场景。
你瞧他身姿矫健,目光坚毅,那股子精气神,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驰骋沙场的自己。”
萧云凑近看着,眼中仿若能看到那个热血少年的身影。
乾隆继续说道:“后来,辛弃疾果然抓住机会,揭竿而起。
他聚集了两千余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在军中,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果敢,屡立战功,很快便声名远扬。
那段日子,他带着满腔热血,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一心只为把金人赶出中原。”
此时,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