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胜便有赵括和许历的出谋划策之功。
而在赵军攻齐国麦丘之时,赵括巧用攻心计策,优待齐军俘虏,动摇齐军,并且大肆把粮食甩入被围的麦丘城中,最后麦丘诚士气大乱,民众和下层军官杀了齐军主将主动献城,这两场战役都能看出来,赵括是有不错的军事才能的。
而在赵奢死后,赵括继承了他老爹赵奢的爵位,并被赵王钦封为马服子,这是得到军中将领一致支持的,所以说这显然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能够得到的信任。
而从赵括整个长平之战的战役指挥来看,首先他想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因为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将是赵国而不是秦国,这是当时最现实的情况。长痛等死不如绝地一击!
并且赵括所有计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辙,都希望以偏师迂回,之后进行包抄合围,只是赵军实力稍弱,并未成功。
而赵括在大军遭到合围之时,仍然能够让已经断粮的赵军四十六天内保持旺盛战斗力,始终突围作战,这也不是一个庸才可以做到的。
说到这里,我们近代在翻拍这段时期的一部电视剧里面,在这里编剧便借着剧中白起之口对赵括的评价: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说到底了还是那句老话,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而不应简单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发展才是硬道理。
大多数时候,事物的成败并非是单单一人能左右的,天时地利人和,战争也是。
只不过成王败寇,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秦朝咸阳宫。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想碰瓷我大秦的百胜将军武安君吗?”嬴政倒觉得天幕的此番分析有为赵括这个败军之将开脱的嫌疑,他有些不屑的冷笑道:
“无论如何,赵括丧尽了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已是定局和结局了,赵国的灭国和失败也是写在了历史中了。”
“纵然赵括这人有兵家上的潜力,但他在白起将军的面前,没有还手之力,也不会有日后的成长了。”
赵国已经是埋进历史尘埃里的国家了,而大秦却依然安在。
“若是按照天幕的分析来看,这个赵括还是有些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