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军途中的状况
唐玄宗一行在逃离长安的过程中,可谓是狼狈不堪。他们带着沉重的行囊和众多的随行人员,在道路崎岖的秦岭山间艰难跋涉。此时,长安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叛军的铁蹄已经逼近,而皇室的逃亡之路也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随行人员中,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外,还有杨贵妃的众多亲属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等。这些人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奢华舒适的生活,对于这种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逃亡生活,他们显然无法适应。此外,由于逃亡过程中物资的匮乏,他们面临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等诸多困难。
禁卫军作为保卫唐玄宗安全的重要力量,也在这次逃亡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在长时间的征战和逃亡中,身心疲惫,士气低落。而且,由于逃亡途中物资供应不足,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这使得他们的不满情绪逐渐滋生。
(二)兵变爆发的导火索
在行军至此的途中,杨国忠与禁卫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杨国忠在朝廷中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早已引起了禁卫军的不满。而在逃亡途中,他的种种行为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例如,他为了保证自己和杨贵妃一行人的安全,不惜让禁卫军承担更多的警戒任务,而自己却躲在后方享受着特权。
安禄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长安。唐玄宗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率领着一行人匆忙出逃。在逃亡的队伍中,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外,还有众多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以及皇室侍卫。然而,由于准备仓促,队伍在逃亡过程中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开始对杨国忠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他们认为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氏兄妹的专权和腐败。
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的种种行为无疑成为了众矢之的。他对禁卫军的态度傲慢无礼,不断地催促他们加快行军速度,却对士兵们的死活漠不关心。此外,他还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这些行为引起了士兵们的强烈愤慨,他们觉得杨国忠是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的头号罪人。
在行至马嵬驿时,疲惫不堪、饥饿难耐的禁卫军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要求杨国忠立刻下马,接受审判,并将其处死。唐玄宗得知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