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与聚合物电解质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且稳定的界面。”
他详细地讲解着,手上的动作配合着话语,“这种界面就像是两个齿轮,完美地咬合在一起,不仅减少了界面电阻,还增强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王天来教授听后不禁赞叹:“了不起!这种技术在材料学领域也是前沿水平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牺牲电池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电池的结构和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吕守信教授也按捺不住了,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孙所长,我是搞医疗应用研究的。从医疗设备的角度看,这种电池的安全性和小型化优势非常明显。我想知道,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你们有没有做过相关的测试?”
孙连城看向吕守信教授:“吕教授,这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非常乐观。这种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在与生物组织接触的模拟环境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他接着补充道,“而且,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为医疗设备领域提供更优质的能源解决方案。”
吕守信教授满意地点点头:“这对于医疗设备来说是个巨大的好消息。如果这种电池能够应用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比如心脏起搏器等,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更换电池的痛苦和风险。”
教授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在挖掘这座科技宝藏的新维度。
他们对这项黑科技赞叹不已,会议室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会议桌上,映照出教授们专注的神情和孙连城自信的笑容,仿佛预示着这个伟大的科研成果将在各个领域绽放光芒,改变世界。
而侯亮平在一旁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他深知这项技术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想象,他对这个科研所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会议室热烈的讨论氛围中,侯亮平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不时地记录着,他的眼神中原本的审视和怀疑逐渐被惊叹和敬佩所取代。
他看着台上的孙连城应对着教授们一个又一个专业而犀利的问题,心中思绪翻涌。
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