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我上朝穿龙袍,李二人麻了 > 第434章 农为天下之本,农利则国利(3/4)
 沂州城外的矿物储藏情况,早已被杨信详尽地记录在那本《沂州山志》之中。

    如今只需按照书中的指引,按部就班地进行开挖,便能够有所收获。

    他当即命人准备前往沂州。

    同时又唤来杨信,虚心向他讨教那边的地势情况。

    杨信对独孤怀恩的提问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脸上不禁露出了笑眯眯的神情,他点头称赞道:“我看此子,未来前途无量,必成大器。”

    李承乾闻言,笑着打趣道:“父皇这是起了惜才之心?”

    李世民轻轻一叹,感慨道:“朕只是觉得,我大唐的未来,终究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

    翌日。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

    六部官员依次奏禀国事,李承乾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态威严。

    这几个月的游玩,使得案头堆积的文书奏折如同小山一般!

    好在,并无太多棘手之事。

    长孙无忌步出班列,恭敬地向李承乾奏禀:“殿下,因学堂建设之推进,各地州府乡闱之人数较往年已增加一倍有余。”

    “府衙所派学士皆已全力展开教学,以育英才。”

    他顿了一顿,继续详细禀报:“教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

    “考试制度亦已完善,定期举行月考、季考,以检验学子所学。”

    “选拔人才方面,我们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择优录取。”

    “至于各地州府学堂之优秀学子,经过严格选拔,方有机会进入长安大学深造。”

    长孙无忌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李承乾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教育,乃国家之根本,他对于长孙无忌的汇报感到十分满意。

    “赵国公所言极是,教育乃立国之本,务必持续推进,不可懈怠。”

    “除了经史子集这些传统学问,数算、匠艺、手工、铸造等百艺,也需纳入教学内容。”

    “毕竟,府衙学堂中的学子,大多出身庶民百姓之家,士族子弟或许对这些技艺不屑一顾,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