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只要有文武,有科考地方,都在对这个洋务,进行数不清的贬低,甚至就像某些人所说:
“洋务,洋务,搞了洋务,就是洋人了!!”
恭亲王一开口就把那些给他下跪的士子看成了罪犯,甚至还很聪明的分了一下主次。
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苍生”,其实指的就是他们自己,所谓的“天下传统”,不过是他们为了保住科举这块金字招牌的一种应激反应。
只是犹豫了几秒钟,恭亲王就下定了决心,对于他来说,死三个所谓的“科举种子”,根本不算什么,没准哪一天咱大清有没有科举都两说,这个时候杀几个刺头立威刚刚好。
“回禀恭王,共有新老士子一百五十余人,挑头的是一个姓范的老士子,余者则是两个年龄不算太大,但也有秀才功名的年轻士子。”
至于老秀才和那两个年轻士子,一个被判了斩立决,剩下两个也被流放至关外。
“恭王,这是最近各地的反对奏书,一部分进了宫,还有一部分到您这了……”
如果说看到奏书后的恭亲王,还只是不屑,那么听到有一群人跪在王府门外,搞“劝阻”那一套的时候,恭亲王就实在忍不住了:
“恭王,外面还一群跪在地上的士子,您看……”
“诸位,诸位都是朝廷栋梁,何必如此逼迫恭王……”
消息流出后,一时之间,恭亲王府内人潮窜动,无论是地方还是京内,都在打探这个洋务的真实性。
是啊,“圣人”“天下”这个借口,永远都这么好用,好用到,哪怕到了现在,这群秀才们,依旧可以拿出来用,甚至用的更加得心应手了!!
而上书的对象,自然是那位连门都没有出过的圣君“同治皇帝”。
管家心里暗骂,表面上却很和蔼的表示:“朝廷自然有朝廷的章程,这今天有了,明天还怕没有了吗??”
“诸位,诸位不要心急,刚刚恭王说了,科举一时半会还不会出事,让大家先回去,回去后好好读书,没准下次就考上了……”
在那些写给同治皇帝的联名书中,动不动就是“天下苍生”“亿万士子”这些让人听起来,就感觉大气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