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京师正在浩浩荡荡的搞帝国企业制度改革。而远在东辽巡察的英明神武的赵宇皇帝陛下只是看了一眼《大宋帝国政治经济改革重组方案》,实际上是一字一句的认真斟酌,最后将文件名改为《大宋帝国济改体系指导方针及大纲》。
最忌讳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后方指挥前线。京师即便有内导部可以收集大量的情报辅助政策研判。但实际上,这个年代压根儿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下面情况,即便是后世发达的年代,也有领导一拍屁股决定政策,致使损失惨重,所以不能出具体的章程,只能出大体指导意见和方针。
一边执行,一边遇到问题就修改。不能一板一眼的完全按照计划实施。赵宇目前的重还是在全国各地的巡查工作上。至于帝企改革之事,还需要往后推一推。
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帝国有关部门与外国相关资本合作,在海外大开产业系统,致使产业升级后大量人口失业,沦为流民。后帝国再以极低的人口价格拉出来,用于特殊地区的开发。
可以说,东辽地区每一亩荒地的开垦,都有几条人命搭进去。开发结束之后。会随机挑选一批外夷人获得帝国国籍,本质上虽然是苦力,但是他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强许多,再加上东辽地区的肉食不缺,所以他们的伙食要强很多。
这些人少部分会在当地扎根,获得临时籍贯,从事基层工作。从事低层工作,少部分在几代更迭后会转为帝国国籍逐步消化。多数会被官方统一带走,参与其他的大型营建项目,与他们本国的土地和相关领域吗,自然是有帝国的人去。
东辽农场与关内的农庄是两种配置。本地农场除了耕地之外,还有畜牧业,煤矿资源开始启用之后,东辽各地的煤矿资源由于材质和等级比关内的水平高不少,因此,东辽地区的煤矿资源,东辽省衙署直接和主管煤矿的煤矿集团购买一部分在以内部价格出售包给郡县两级用于农场集体供给包括日常取暖和公用单位取暖以及工业启用。
隆昌县是东辽地区第二个设立的县级行署,所以基本配置是东辽地区比较强悍的县级单位,刚好辖区内还有一座中型煤矿。因此,隆昌县分配到了制煤厂的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