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的法则与灵机无阻碍地进行施法。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极其苛刻的条件,那就是自身所蕴养的‘洞天’能够承负起修行者的调用。
绝大多数的‘洞天境’修行者终其一生都在完善自己的‘洞天’,期望能够与外部世界同频共振,达到统一。
这既是为晋阶道君做准备,也是希望可以脱离对外界元气灵机的依赖。
毕竟到了此等境界,在虚空之外游历的时间要比在本方界域要多出不少,而虚空之外又一定会遇到各种复杂、极端的环境。
不能够脱离本方界域束缚的修行者又岂能承担的起界域对中品宗门提出的守护虚空之外的要求。
张克不知道‘天魔’伏击自己时有没有考虑自己是一名‘洞天境’元神真君。
可他自身构建的‘洞天’早已完善了规则法度,远不是一般的‘洞天境’元神真君可比。
古人曾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
‘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
‘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原本所谓的‘洞天’、‘福地’指的是众仙所居的诸天诸地。
每一‘洞天’与‘福地’都是真实存在的,有仙人治理其中。
后来修行者通过不断的修行,发现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所化。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
但因气质清浊有异,有所不同,上化辰宿,下显洞天。
洞虚内观,相互感通,结气所成,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阴阳之机轴。
有此感悟之后,修行者经过不断摸索,逐渐以外部大世界为形,构建凝聚自身小世界。
完善规则法度,内外世界辐射同步,从而诞生了‘洞天境’这个特殊的小境界。
需知在上古时期,是没有‘洞天境’这个小境界的,当时此境界被称之为‘混元境’,意指‘三花’、‘五气’混元归一。
可无论是‘福地’还是‘洞天’也是有优劣好坏的。
这里衍生出来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就只是虚指了。
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