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4/8)
“道德绑架自己”的典型,课题边界模糊,感情用事,虽能聚人,但也容易误判形势。

    二、韩信:极度自卑中的“他人课题困境”

    韩信的命运,就是阿德勒理论中“从自卑补偿到课题失控”的典范。

    他小时候“胯下之辱”,一生想证明自己。但越成功,越被自己的情绪反噬。

    案例:不愿做“假将军”

    刘邦为了控制韩信,封他为“假齐王”,让他有名无实。韩信表面服从,内心怨恨。其实,是否为真王,是刘邦的课题;韩信是否以大局为重,是他自己的课题。

    但韩信把“刘邦不让我真称王”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否定,从而走向消极防御、阴谋应对,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铲除。

    点评:韩信的失败不是军事,而是心理。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轻视当作对自己存在的审判,最终陷入自我毁灭。

    三、司马懿:冷静克制的“课题切割高手”

    说到课题分离的巅峰操作,非司马懿莫属。他一生最出名的品质是——隐忍。

    案例:装病十年、等到曹爽自毁

    司马懿看到权力斗争中,对手步步紧逼,他没有冲动反击,而是切割情绪:“他要害我,那是他的选择;我该怎么保存实力,是我的课题。”

    他装病十年,就是在用最极致的理性来回应不公。他从不因为“别人误解我”而急于辩解,从不因“被压迫”而提前反抗。

    结果:曹爽放松警惕,他一招翻盘。

    点评:司马懿是心理战中的大师级人物。他理解课题分离的精髓:不要在别人该承担的错误中浪费自己的情绪。

    四、李斯:抱怨失势而不自省,课题边界崩溃

    李斯是秦朝名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在秦二世时期陷入权力斗争,最终被赵高陷害处死。

    案例:与赵高互斗、权力焦虑

    他本有机会识破赵高的阴谋,但始终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焦虑,常问:

    “我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不能得善终?”

    这是典型的把赏罚归于自己的“道德债权人”心理——他认为“我为你付出,就该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