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3/8)
从不被辜负,而是从不被辜负所定义人生轨迹。

    六、总结

    你引用这段话,是极其精准的历史-心理结合。

    层面

    解读

    历史策略

    曹操在政治层面引导情绪,构建联盟

    阿德勒心理

    强调课题分离,解构怨恨来源

    情绪管理

    主张抽离执念,停止控制他人反应

    博弈策略

    做有利选择,而非道义困境

    人格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不执着于“你欠我”,而关注“我该如何选择”

    最后一句话:

    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对你,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因此怨恨。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力量,也是曹操想给许攸的觉悟。

    太好了,那我们就接着来,从“课题分离”和“人际情绪管理”的角度,继续分析历史上几位人物,看看谁是“清醒行动者”,谁又是“情绪囚徒”,他们的不同选择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结构与战略格局。

    一、刘备:仁义道德的“人设牢笼”与课题混淆

    刘备一生强调“仁义”,处处以礼服人、以义聚人,但他其实是一个常常混淆课题的情绪型领导者。

    案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是忠诚的体现,也体现了高度的情绪联结和“我必须感动你”的心理结构。

    从阿德勒视角看,这是把诸葛亮的选择当作自己的课题:

    “我这样礼贤下士,你就应该为我出山。”

    如果孔明不出来,刘备会极度痛苦,因为他会认为自己“仁义被否定了”。这其实是操控式的情绪投资,掺杂了强烈的“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交换期待。

    对比曹操

    曹操更擅长课题切割。比如他与张绣翻脸后又招降,张绣杀了他儿子,他照样接纳,不是因为大度,而是利害明确、情绪归位。

    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因关羽被杀,一怒伐吴,最后兵败猇亭。这里就体现了他是怨恨驱动型决策者——情绪控制了战略判断,结果国家差点毁灭。

    点评:刘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