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情况;8月份,则奉命调任直隶总督一职。在这段时间里,江南造船厂也取得了重要进展,9月份时,由该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顺利抵达江宁(今南京)。曾国藩特意登船进行了试航,并为其命名为“恬吉”,寓意着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到了年底,曾国藩返回北京述职,期间拜见了慈禧太后及同治皇帝。
八、直隶政事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这一职务使他成为了清朝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地方官员之一。然而,在同治九年(1870年)的夏天,天津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教案,这成为曾国藩任内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天津教案起因于当地民众对外国传教士及教堂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关于外国人拐卖儿童、挖眼剖心等谣言四起,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愤怒。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数十名外国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消息迅速传开后,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曾国藩在接到朝廷催促处理此案的上谕后,迅速从保定赶往天津,并立即着手调查真相。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减少对立面,曾国藩决定先解决与俄、英、美三国之间的纠纷,而不将法国问题一并处理。对于法国领事、神甫以及教堂被攻击的原因,曾国藩采取了审慎的态度,通过仔细审讯涉案人员并亲自走访调查,他对关键证人武兰珍的供词提出了三点质疑:首先,武氏的供述前后不一致;其次,关于教堂内有大量儿童被拐的说法缺乏确凿证据;最后,经过询问数百名当地百姓,所谓的“挖眼剖心”之事纯属无稽之谈。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曾国藩认定有关“挖眼剖心”的指控完全是谣言,并据此作出了结案决定。尽管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曾国藩始终采取了一种相对温和且妥协的态度,但他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原则立场。当外国方面要求处决天津府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以及将军陈国端三人时,曾国藩坚决反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并顶住压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最终,通过艰苦努力,双方达成协议,改为流放天津县、府官员,并赔偿46万两白银给受害方,同时派遣崇厚率领代表团前往法国道歉。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未得到朝廷内部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