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冬到道光五年(1825年),宋湘在云南任职约十三年之久。除了担任曲靖知府之外,他还先后代理了广南、大理、永昌府以及迤西、迤南道尹等职务。这一时期,宋湘经常奔波于云南各地,深入海子平坝、深山穷谷之间,亲力亲为,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困难。
在云南期间,宋湘在吏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积极治理水患,倡导植树造林,兴办教育,剿灭匪患,为当地民众解决了许多迫切的问题。特别是在“点苍山造林”项目中,宋湘投入了大量精力,这项工作虽然未被诸多史志详细记载,但却是他的一项重要政绩。他还将大部分薪俸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这些举措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湘在云南的治理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还促进了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他的政绩。他在云南的贡献,使百姓受益匪浅,因此深受爱戴。
当宋湘被调离云南时,当地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场面感人。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依依不舍。宋湘在诗中写道:“十年心迹众人看,回首云山路屈盘。前日出关星来落,怕教父老别离难。”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云南这片土地及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当地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为了纪念宋湘在云南的贡献,人们自发筹资,在他曾经任职的地方建祠立碑,以此来怀念这位勤政清廉的好官。
八、晚年
道光五年(1825年),宋湘在云南的政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云贵总督伯麟高度赞赏宋湘的贤能,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于是,年逾古稀的宋湘被调离云南,升任为湖北督粮道。这一年,宋湘已经六十九岁,但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在新的职位上,宋湘继续发挥着他勤政为民的精神。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三十日,宋湘被赋予统筹漕河全局的任务,负责监督东南漕河的粮食运输。这项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极其辛苦。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的三千艘粮船,栉风沐雨,乘舟督粮。在途中,他途径汉阳,登临了龟山麓的古琴台,并以竹叶题写了一首名为《伯牙琴台题壁》的长歌,这首诗后来被编入